新闻动态

乡村振兴背景下:农村消防安全体系建设政策解读

8. 乡村振兴背景下:农村消防安全体系建设政策解读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,农村基础设施升级、产业形态丰富的同时,消防安全短板逐渐凸显 —— 木质结构农房集中、消防水源短缺、村民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,导致农村火灾起数占全国总量的 35% 以上。2024 年,应急管理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村消防安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)》,从设施建设、机制完善、宣传教育三方面构建农村消防新格局,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。

一、政策核心:聚焦 “三大短板” 精准破局

1. 补全基础设施:构建 “15 分钟灭火圈”

针对农村消防水源不足、消防车通道不畅的问题,政策明确 “三个全覆盖” 要求:

  • 消防水源全覆盖: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 1 处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池(容量不低于 50 立方米),自然村通过改造水井、水塘加装抽水泵,确保火灾时 “有水可用”;2025 年底前,完成全国 60% 以上涉农县的消防水源地图绘制,通过手机 APP 实时显示水源位置与水量。

  • 消防车通道全覆盖:依托 “村村通” 公路改造,拓宽村内主干道至 4 米以上,清除占道堆放的柴草、农机具,在村口设置 “消防通道禁止占用” 标识;乡镇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通道畅通检查,对违规占道行为责令限期整改。

  • 简易消防设施全覆盖:为村民集中居住点配备 “灭火器 + 消防水带 + 水枪” 组合装备,每 50 户配置 1 套;农村互助幸福院、留守儿童之家等场所,额外安装独立式烟感探测器,实现火灾 “早发现、早报警”。

2. 完善管理机制:压实 “三级责任”

政策创新建立 “县 - 乡 - 村” 三级消防管理体系,避免责任悬空:

  • 县级统筹: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,联合住建、农业农村等部门制定农村消防规划,将消防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预算,每年安排不低于 200 万元专项经费;每半年组织一次乡镇消防工作考核,考核结果与乡镇干部绩效挂钩。

  • 乡镇主责:乡镇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,由乡镇长担任主任,配备 1-2 名专职消防管理人员;每月开展一次农房、民宿、小型加工厂等场所的隐患排查,建立 “隐患清单 + 整改时限 + 责任人” 台账,确保隐患闭环管理。

  • 村级落实:村委会明确 1 名消防安全专干,负责日常宣传与设施维护;组建 “村民消防志愿队”,队员从村民小组长、退役军人中选拔,每月开展 1 次技能培训,遇小火情能 “初期处置”。

3. 强化宣传教育:破解 “意识瓶颈”

针对村民消防知识匮乏的问题,政策提出 “接地气” 的宣传举措:

  • 阵地宣传:在村宣传栏、文化广场设置消防知识展板,用 “农村火灾案例 + 方言口诀” 普及防火常识;利用村内大喇叭,每天早晚播报 2 次消防提示,内容涵盖 “柴草远离灶台”“电动车不在室内充电” 等。

  • 场景化培训:结合农忙、节庆等节点,在田间地头、集市开展 “手把手” 教学,教村民使用灭火器、连接消防水带;每年组织一次农村火灾应急演练,模拟 “农房起火” 场景,训练村民疏散逃生与初期灭火技能。

  • 典型带动:评选 “农村消防示范户”,对遵守消防规定、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家庭给予物资奖励(如米面油、农用工具),通过 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 增强宣传说服力。

二、落地保障:资金与技术双向支撑

为避免政策 “落地难”,《行动计划》明确两项关键保障:

  • 资金多元投入:除县级专项经费外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消防设施建设,如企业捐赠消防器材可享受税收减免;对经济薄弱地区,中央财政给予 50% 的设施建设补贴,确保 “有钱办事”。

  • 技术适配改造:针对农村电网容量小的问题,推广低功耗独立式烟感探测器(待机时长超 3 年);利用无人机对偏远山村开展消防巡查,每季度航拍一次,排查隐蔽性火灾隐患(如山林边缘的柴草堆)。

农村消防安全是乡村振兴的 “底线工程”,只有将消防设施建起来、管理机制转起来、村民意识提起来,才能真正实现 “乡村振兴、安全先行”。随着政策逐步落地,未来农村将告别 “小火酿大灾” 的困境,为村民营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