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空间(如地下车库、地铁隧道、地下商场、地下管廊)因封闭性强、通道复杂、通风条件差,火灾发生后易形成 “浓烟积聚、温度骤升、有毒气体浓度高” 的恶劣环境,人员疏散与救援难度远高于地面建筑。据应急管理部 2024 年数据,地下空间火灾中,因浓烟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占比达 73%,因通风排烟不当延误救援的占比超 40%。科学制定通风排烟策略、精准实施人员搜救,是地下空间火灾救援的核心关键。
地下空间火灾的核心难点是浓烟难以自然排出,有毒气体(如一氧化碳、氰化氢)在密闭空间内快速积聚,不仅威胁被困人员生命,还会阻碍救援人员视线,导致搜救与灭火效率大幅下降。需根据地下空间类型、火灾位置、烟流方向,采取 “控风、排烟、导风” 相结合的策略,快速降低烟浓度与温度。
空间结构与烟流研判:
调取地下空间图纸,明确出入口位置(如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、人行楼梯,地铁隧道的车站出入口、风井)、通风系统布局(如送风口、排风口位置,风机类型与功率)、防火分区划分(如防火墙、防火卷帘位置),判断烟流扩散路径(通常从火灾点向低气压区域扩散,如向出入口、风井方向);
通过烟雾传感器、视频监控(若未被烧毁)或侦查人员反馈,掌握浓烟浓度(能见度<5 米为高危区域)、温度(超过 60℃需警惕人员灼伤)、有毒气体浓度(一氧化碳浓度>30mg/m³ 为中毒风险区),确定通风排烟的优先级区域(如人员密集区、搜救通道需优先排烟)。
通风系统状态评估:
检查地下空间自带的机械通风系统(如排烟风机、送风机)是否正常运行,若风机未启动,尝试通过消防控制室远程启动;若远程启动失败,需组织人员现场手动启动(需穿戴防护装备,确保安全);
确认防火卷帘、防火阀等联动设备是否动作,若防火卷帘未降落,需手动关闭,防止浓烟扩散至相邻防火分区;若防火阀故障无法关闭,需采取临时封堵措施(如使用防火毯覆盖),减少烟流窜动。
案例警示:某地下商场火灾初期,救援人员未评估烟流方向,盲目开启所有送风机,导致浓烟从火灾区域扩散至未起火的商铺区,原本安全区域的 10 余名被困人员因吸入有毒气体昏迷,增加了搜救难度。
地下车库(单一层 / 多层):
排烟方式:优先利用汽车坡道自然排烟(打开坡道出入口的防火门,形成空气对流),同时启动车库顶部的排烟风机(排烟量需满足每小时换气 6 次以上),若车库有多个防火分区,需分区排烟(先排起火分区,再排相邻分区,避免交叉污染);
控风要点:关闭起火分区的送风机,防止新鲜空气进入助长火势;在坡道出入口设置 “挡风板”(如使用防火卷帘或临时挡板),引导浓烟从坡道顶部排出,避免浓烟倒灌至地面出入口;若车库内有车辆燃烧,需重点排烟车辆周边区域,防止燃油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积聚。
地铁隧道(区间隧道 / 车站隧道):
区间隧道(无车站段):利用隧道两端的风井和车站通风系统,采用 “纵向通风排烟” 模式(启动一端的排烟风机,另一端的送风机,形成沿隧道长度方向的气流,将浓烟从排烟端排出),通风风速需控制在 2-3 米 / 秒(风速过低排烟效率低,过高易导致火势蔓延);
车站隧道(含站台、站厅):优先启动车站站台的排烟风机(排烟口位于站台顶部,排烟量需满足每分钟每平方米 60m³),同时关闭站台与站厅之间的自动扶梯、楼梯口的防火卷帘,防止浓烟扩散至站厅;若车站有屏蔽门,需开启故障门或手动解锁屏蔽门,引导被困人员进入站台安全区域,再通过排烟降低站台烟浓度。
地下管廊(综合管廊 / 单一管线廊):
排烟方式:利用管廊预留的通风口(每隔 50-100 米设置 1 个)和端部的排烟风机,采用 “分段排烟” 模式(关闭起火段两端的防火门,启动起火段的排烟风机,将浓烟从通风口排出);
特殊注意:若管廊内有燃气管道泄漏燃烧,需先关闭燃气阀门切断气源,再进行排烟,排烟时需检测燃气浓度(低于爆炸下限 10% 方可排烟),防止排烟过程中燃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。
人员防护要求:通风排烟设备操作(如启动风机、关闭防火阀)需由穿戴二级防化服、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续航≥45 分钟)的专业人员执行,操作前需检查防护装备密封性,携带有毒气体检测仪,实时监测环境浓度,超标时立即撤离;
动态监测调整:排烟过程中,通过无人机(搭载高清摄像头、气体传感器)或侦查人员,实时监测烟浓度、温度、气体浓度变化,若发现某区域排烟效果不佳(能见度无提升、气体浓度未下降),需调整风机运行参数(如增大排烟量、切换风机运行模式)或改变排烟路径;
禁止违规操作:严禁在未明确烟流方向时盲目开启送风机(可能助长火势或扩散浓烟);严禁在人员未撤离危险区域前关闭所有通风设备(会导致氧气浓度快速下降,加剧人员窒息风险);严禁在燃气、易燃液体泄漏火灾中使用普通通风方式(需采用防爆通风设备,防止产生火花引发爆炸)。
地下空间人员搜救面临 “能见度低、通道复杂、被困人员恐慌” 三大挑战,需通过 “定位 - 接近 - 转移 - 救治” 四步骤,结合技术装备与战术配合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。
技术定位方法:
通讯联络:通过地下空间广播系统(若正常运行)循环播放救援提示(如 “请保持冷静,向最近的出入口或避难区转移,救援人员正在靠近”),引导被困人员拨打 119 或地下空间应急电话,报告所在位置(如 “地下车库 B 区 3 号立柱旁”“地铁 2 号线站台中部”);
视频与传感器:调取未被火灾损坏的监控摄像头,查看被困人员活动区域;利用地下空间的人员密度传感器、手机信号定位(通过运营商获取被困人员手机信号覆盖区域),缩小搜救范围;
生命探测:使用生命探测仪(如红外生命探测仪,可穿透浓烟识别人体热源;声波生命探测仪,可捕捉被困人员的呼喊、敲击声),在疑似区域(如出入口附近、墙角、障碍物后方)进行扫描,定位精度需控制在 10 米以内。
现场侦查辅助:
组建 2-3 人侦查搜救小组,携带热成像仪、对讲机、照明设备,沿地下空间主要通道(如人行楼梯、主干道)推进,每推进 10 米停留观察,通过呼喊(如 “有人吗?请回应!”)、敲击管道(产生规律声响,引导被困人员回应)获取回应,确定被困人员大致方向。
通道清理与防护:
清理障碍:若通道被坍塌物(如吊顶坠落、车辆碰撞堵塞)阻断,使用破拆工具(如液压钳、破碎锤)清理,优先清理出宽度不小于 1.2 米的通道,确保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能双向通行;
烟雾防护:在接近路线上铺设 “水幕带”(通过消防水带连接水枪,形成水雾屏障),降低烟雾浓度与温度;救援人员需保持低姿前进(浓烟上层温度高、有毒气体浓度高,下层相对安全),使用照明设备(如强光手电,配备红光模式,避免强光刺激被困人员眼睛)照亮路线。
战术配合:
小组推进:搜救小组采用 “前后掩护” 阵型,前方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与破拆工具,后方人员携带水枪与照明设备,保持 5-10 米间距,遇浓烟或高温区域,后方人员开启水枪喷雾降温,为前方人员提供保护;
标记路线:沿推进路线设置荧光标识(如荧光带、反光标记),标注 “前进方向”“救援人员通道”,同时记录已搜索区域,避免重复搜索或遗漏,确保搜救全覆盖。
转移方式选择:
自主转移:对于意识清醒、行动能力正常的被困人员,由救援人员引导,沿预设路线(荧光标识指引)向安全出口转移,转移过程中需提醒人员 “低姿、捂鼻、紧跟队伍”,避免人员走失或恐慌拥挤;
辅助转移:对于行动不便(如老人、儿童、受伤人员)的被困人员,使用担架(折叠式救援担架,便于在狭窄通道搬运)、背负(救援人员穿戴背负式救援装备)或搀扶方式转移,转移过程中需保护被困人员头部与身体,避免碰撞障碍物;
紧急转移:若被困区域面临火势蔓延、结构坍塌风险,需使用应急救援通道(如地下空间预留的逃生滑梯、垂直救援井)快速转移,必要时可调用直升机通过地下空间顶部的救援口(如天窗)实施空中转移(适用于大型地下商场、管廊)。
现场救治与后送:
初步救治:转移至地面安全区域后,立即对被困人员进行初步检查,重点检查呼吸、心跳(若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)、皮肤灼伤情况,对吸入有毒气体的人员,给予吸氧治疗(使用便携式氧气瓶),缓解中毒症状;
分类后送:根据被困人员伤情(轻度:意识清醒、轻微擦伤;中度:头晕呕吐、中度灼伤;重度:昏迷、呼吸困难),由医护人员分类后送医院,优先保障重度伤员的救治通道,确保 “先重后轻、快速转运”。
人员防护:搜救人员必须穿戴全套防护装备(防火服、防化靴、手套、头盔、空气呼吸器),携带应急通讯设备(如北斗卫星电话,确保地下信号畅通)与应急逃生装备(如防火救生毯、应急照明棒),每人配备 “紧急撤离哨”,遇危险时鸣哨示意;
时间管控:单次搜救作业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(空气呼吸器续航限制),救援人员需按 “轮换制” 作业(每 30 分钟轮换 1 组),避免体力透支或防护装备失效;
风险预警:实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