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仓储物流企业火灾应急:初期扑救与人员疏散策略

51. 仓储物流企业火灾应急:初期扑救与人员疏散策略

仓储物流企业火灾因货物密集、燃烧速度快、烟雾浓度高,初期处置与人员疏散的效率直接决定火灾损失大小。据应急管理部 2024 年仓储火灾处置数据,若能在火灾初期(3-5 分钟内)有效控火,可减少 70% 以上的财产损失;而因疏散组织不当导致的人员伤亡,占仓储火灾总伤亡的 65%。针对仓储场景特性,需围绕 “分类扑救、快速疏散、降低损失” 核心目标,结合货物类型与仓库结构,制定科学应急方案。

一、仓储物流企业火灾初期扑救:按 “货物类型 + 火灾场景” 精准适配

仓储物流企业存储货物涵盖易燃品、可燃品、危险品等,不同类型货物火灾的燃烧特性与扑救要求差异显著,初期扑救需优先选择适配的灭火方式,避免盲目操作扩大火势。

(一)不同货物类型火灾扑救方法

1. 普通可燃货物火灾(如纸箱、塑料、木质货物)

  • 核心策略:冷却灭火 + 阻断蔓延

    • 灭火工具选择:优先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(若仓库已配备),系统启动后可覆盖堆垛表面,通过冷却降低货物温度,抑制燃烧;若火势局限于单个堆垛,使用 ABC 干粉灭火器(4kg 或 8kg 规格)对准火焰根部喷射,或用消防水带连接室内消火栓,以 “喷雾状水流” 扑救(避免直流水冲击导致货物坍塌,扩大燃烧范围)。

    • 操作要点:扑救时需沿堆垛外围逐步向中心推进,先压制堆垛底部火焰,防止火势从底部蔓延至顶部;若多个堆垛相邻起火,需先在未起火堆垛与起火堆垛之间喷洒水流,形成 “水幕隔离带”,阻断火势扩散;禁止使用泡沫灭火器(泡沫易被纸箱、塑料吸收,灭火效率低)。

2. 易燃液体货物火灾(如乙醇、柴油、润滑油桶装存储)

  • 核心策略:窒息灭火 + 防泄漏扩散

    • 灭火工具选择:使用抗溶性泡沫灭火器(针对乙醇等极性液体)或干粉灭火器,严禁用水直接泼浇(易燃液体密度小于水,会随水流扩散,扩大火灾范围);若为小范围泄漏燃烧,可用灭火毯或干燥沙土覆盖桶口,隔绝空气灭火。

    • 操作要点:先关闭易燃液体存储区的电气设备电源(防止电火花引发爆炸),检查桶装货物是否有泄漏,对泄漏的桶体用堵漏夹具封堵;若火势已引燃多个桶体,用泡沫枪持续喷射泡沫,覆盖液体表面,同时清理周边可燃货物(如托盘、纸箱),防止火势向普通货物区蔓延;灭火后打开存储区通风设备,驱散残留蒸气,避免蒸气积聚达到爆炸极限。

3. 危险品货物火灾(如腐蚀性物品、氧化剂、剧毒化学品)

  • 核心策略:专业处置 + 人员撤离优先

    • 灭火工具选择:腐蚀性物品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)火灾,使用干沙或干粉灭火器,禁止用水(酸性物质遇水放热,碱性物质遇水扩散,均可能加剧危害);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、氯酸钾)火灾,使用干粉灭火器或干沙,禁止使用泡沫或水(防止氧化剂与水反应释放氧气,加速燃烧);剧毒化学品火灾,需在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、防化服的前提下,使用干粉灭火器快速压制,避免有毒气体扩散。

    • 操作要点:发现危险品火灾后,立即通过仓库应急广播通知周边人员撤离,设置警戒区(警戒距离不小于 50 米);若火势无法在 5 分钟内控制,无需强行扑救,撤离至安全区域后拨打 119 报警,清晰说明危险品类型与存储位置,便于消防部门携带专用装备处置;灭火后对泄漏的危险品进行专业回收,防止污染环境或引发次生灾害。

(二)仓储特殊场景火灾扑救应对

1. 货架存储区火灾(高层货架、密集存储)

  • 优先启动货架顶部的喷淋系统或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,压制货架上层火势;若货架下层起火,用消防水带从侧面喷射,避免直流水冲击导致货架变形坍塌;安排人员监控货架稳定性,若发现货架倾斜、异响,立即撤离该区域,防止货架坍塌造成人员伤亡。

2. 冷链仓库火灾(低温存储区,如冷冻食品、药品)

  • 冷链仓库因低温环境(温度多为 - 10℃至 - 25℃),普通灭火器可能出现药剂冻结失效,需使用低温专用干粉灭火器(适用温度 - 40℃至 50℃);火灾初期需关闭制冷系统(防止制冷剂泄漏与火焰反应),打开仓库应急加热装置,提升局部温度至 0℃以上,确保灭火设备正常工作;若存储的是易燃易爆低温货物(如液态二氧化碳),需远离火源,防止容器受热爆炸。

二、仓储物流企业人员疏散:兼顾 “效率与安全”,分层组织

仓储物流企业人员包含管理人员、仓储操作员、叉车司机等,火灾时需按 “岗位分工、区域负责” 原则,快速组织疏散,避免因混乱导致踩踏或遗漏。

(一)疏散前的准备与预警

  • 预警机制:仓库内每 500㎡设置 1 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,关键区域(如危险品存储区、货架区)安装烟感探测器与温感探测器,探测器信号直接连接仓库消防控制室与应急广播系统;一旦触发报警,应急广播立即播放疏散指令(如 “XX 区域发生火灾,请立即沿疏散通道撤离至室外集合点”),同时启动仓库应急照明(断电时自动点亮)与疏散指示标志(距地面 0.5 米高度,每隔 10 米 1 个)。

  • 人员准备:每月组织 1 次疏散培训,明确各区域疏散负责人(如 A 区由仓储组长负责,B 区由叉车班长负责),负责人需掌握本区域人员数量、疏散路线、应急工具位置;新员工入职后需通过疏散流程考核,确保能独立识别疏散通道与集合点。

(二)分区域疏散策略

1. 货物存储区人员疏散

  • 仓储操作员发现火情后,立即停止作业,关闭身边的电气设备(如输送机、叉车),按 “就近疏散” 原则,沿最近的疏散通道撤离,撤离时需顺手关闭通道门(减少烟雾扩散);若通道被烟雾封锁,进入相邻的未起火存储隔间,关闭隔间门,用湿毛巾堵塞门缝,在窗口悬挂鲜艳衣物呼救,禁止盲目穿越浓烟。

2. 办公与辅助区域人员疏散

  • 办公室人员立即关闭电脑、打印机等设备,携带应急物品(手机、应急手电筒),沿楼梯间疏散(禁止乘坐电梯,火灾时电梯可能断电或轿厢受热变形);财务室、档案室等关键区域人员,优先转移重要文件(如财务凭证、货物台账),转移后立即撤离,禁止因整理文件延误时间;食堂、休息室等人员密集区域,由管理人员引导,按 “前后门分流” 原则疏散,避免拥挤在单一出口。

3. 特殊人员疏散(如伤员、行动不便者)

  • 疏散时发现伤员(如被货物砸伤、烟雾呛伤),立即由 2 名体力较好的人员使用应急担架转移,优先疏散至安全区域;若有行动不便者(如腿部受伤无法行走),由他人背负或搀扶,选择坡度平缓的疏散通道,必要时使用叉车(仅在无明火、烟雾少的区域)转移至仓库出口;疏散负责人需在集合点清点人数,确认无人员遗漏后,向现场指挥报告。

(三)疏散后的集合与信息传递

  • 疏散人员在仓库外指定集合点(距仓库 50 米以上,远离火源与烟雾扩散方向)集合,各区域负责人清点本区域人数,记录未到人员姓名与可能位置,及时反馈给现场指挥;现场指挥根据未到人员信息,协调消防人员开展搜救,禁止员工自行返回仓库寻找他人或财物。

  • 安排专人与消防部门对接,提供仓库平面图(标注起火位置、货物类型、疏散通道)、人员被困信息、消防设施位置(如消火栓、灭火器存放点),协助消防人员制定灭火与搜救方案。

三、仓储物流企业火灾事后应对:复营准备与隐患整改

火灾扑灭后,需科学开展现场清理、隐患排查与复营准备,尽快恢复仓储运营,减少经济损失。

(一)现场清理与安全评估

  • 分类清理:组织人员在消防部门指导下清理火灾现场,按 “未受损货物、轻微受损货物、完全损毁货物” 分类堆放,未受损货物需进行清洁消毒(如去除烟雾残留、粉尘),确认无安全隐患后转移至临时存储区;轻微受损货物(如外包装烧焦但内部完好),经质量检测合格后可继续使用;完全损毁货物需登记造册,按规定进行销毁或报废处理,禁止重新入库。

  • 安全评估:由专业机构对仓库建筑结构(如墙体、屋顶、货架)进行安全性评估,检查是否存在坍塌风险;对电气设备(如照明灯具、输送机、叉车)进行全面检测,更换受损线路与部件,测试设备运行状态;对消防设施(如自动喷水系统、灭火器、报警装置)进行检修与补充,确保恢复应急功能。

(二)隐患整改与制度完善

  • 针对性整改:根据消防部门出具的《火灾事故认定书》,明确火灾原因(如货物违规堆放、电气线路老化),对相关隐患进行彻底整改:若因货物混存引发火灾,重新划分存储区域,完善货物分类存储制度;若因电气故障引发火灾,更换老化线路,增加电气火灾监控系统,定期开展电气设备维护。

  • 制度完善:修订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货物存储、电气使用、应急处置的责任分工;增加火灾应急演练频次(每季度 1 次,包含初期扑救与人员疏散),提升员工应急能力;建立货物存储 “每日巡查” 制度,重点检查货物堆放合规性、电气设备运行状态、消防设施完好情况,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。

(三)复营准备与运营恢复

  • 临时运营方案:若仓库主体结构受损,无法立即恢复使用,租赁临时仓库存储未受损货物,协调运输车辆调整配送路线,确保客户订单正常交付;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复营前培训,明确复营后的作业规范(如货物搬运、存储的安全要求)。

  • 逐步复营:复营初期优先恢复普通货物存储与配送业务,危险品、易燃品存储业务需经消防部门验收合格后再恢复;运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,安排专人监控仓库内货物存储状态与电气设备运行情况,防止火灾复燃或引发新的安全事故。

仓储物流企业火灾应急处置需 “预防为基、扑救及时、疏散有序”。日常需加强货物存储与电气管理,消除潜在隐患;火灾发生时,根据货物类型精准选择扑救方式,高效组织人员疏散;灾后科学开展清理与整改,尽快恢复运营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,保障仓储物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