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校园日常教学与活动场所火灾应急:实验室(非危化品)与学生活动中心应对策略

64. 校园日常教学与活动场所火灾应急:实验室(非危化品)与学生活动中心应对策略

校园实验室(非危化品,如物理、生物基础实验室)与学生活动中心,是师生日常教学、交流、活动的核心场所,分别具有 “设备密集、操作场景固定”“功能复合、人员流动频繁” 的特点。据教育部 2024 年校园安全统计数据,非危化品实验室火灾中,65% 因电气设备故障(如仪器短路、加热装置失控)引发,30% 源于实验材料燃烧(如木质模型、纸质样品);学生活动中心火灾则因 “临时布置易燃装饰、电器使用杂乱”,火灾后疏散拥堵率是普通教室的 1.8 倍。两类场所火灾应急处置需围绕 “控火防扩散、安全疏散、护教学 / 活动资源” 核心目标,结合场所功能特性制定差异化方案,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与教学活动影响。

一、校园非危化品实验室火灾应急处置:破解 “设备密集 + 实验材料多” 困境

非危化品实验室(物理力学实验室、生物基础实验室、电子电路实验室等)多位于教学楼中高层,面积 80-200㎡,配备实验台、仪器设备(如示波器、显微镜、加热套)、实验材料(木质模型、金属样品、纸质报告),实验过程中常涉及电气操作、加热流程,火灾易因 “电气故障、实验材料自燃、操作失误” 引发,处置需重点解决 “断电护设备、控火保样品、有序疏散实验人员” 三大难题。

(一)非危化品实验室火灾风险特性与典型场景

1. 核心风险点

  • 电气设备火灾(占比 65%,最高频):电子电路实验室的示波器、信号发生器等设备,线路因长期插拔(实验操作频繁)导致接口松动,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,引燃实验台旁的纸质电路图、导线绝缘层;物理实验室的加热套、恒温箱,因温控器故障(温度失控超设定值),加热元件过热引燃实验容器(如玻璃烧杯、塑料样品盒);实验台插座过载(多台设备共用一个插座),线路发热熔化绝缘层,引发短路起火。

    • 典型场景:某中学物理实验室,学生使用加热套加热实验样品时,温控器故障导致温度持续升高,加热套外壳熔化引燃实验台的纸质实验报告,火焰 1 分钟内蔓延至相邻实验台的导线,烧毁 2 台示波器,浓烟扩散至实验室外走廊,导致 3 名学生因吸入烟雾出现咳嗽症状。

  • 实验材料与耗材火灾(占比 30%,易扩散):生物实验室的木质标本盒、纸质培养皿包装,遇电气火花或高温(如靠近加热设备)易引燃;物理实验室的塑料模型(如力学结构模型)、泡沫实验道具,燃烧后释放氯化氢等有毒气体;实验台下方堆积的废旧实验报告、包装盒,长期通风不良,遇明火后快速燃烧,且燃烧残渣易堵塞疏散通道。

  • 操作失误风险(占比 5%,人为引发):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(如用湿手插拔设备插头、加热时未看管实验容器),导致设备短路或实验材料过热起火;实验后未及时清理残留材料(如易燃的纸屑、塑料碎屑),遗留火种(如未熄灭的酒精灯,非危化品实验中用于局部加热)引燃杂物。

(二)非危化品实验室火灾分阶段应急处置

1. 初期火灾处置(火势局限于单设备或局部材料)

  • 电气设备火灾处置(核心:断电 + 护设备)

    1. 紧急断电:立即关闭实验室总电源(位于门口配电箱),拔掉起火设备电源插头(如示波器、加热套),若设备与电源连接紧密,用绝缘剪刀剪断受损线路(远离身体,避免触电);禁止在未断电时用水灭火,防止设备短路加剧或触电事故。

    1. 精准灭火:使用 4kgABC 干粉灭火器(实验室每 50㎡配备 1 具,放置在实验台旁显眼处)对准设备起火部位喷射,电子设备起火重点冷却接口与加热元件,避免灭火剂直接喷向仪器屏幕、镜头等精密部件;若火势较小(如导线绝缘层起火),用湿抹布覆盖灭火,减少设备损坏。

    1. 样品保护:灭火后快速转移实验台上未受损的实验样品(如金属标本、生物培养皿),用专用收纳盒存放,避免样品被灭火剂污染;对轻微受损的设备,覆盖防尘布,标注 “待检修”,由专业人员检测后再使用。

  • 实验材料火灾处置(核心:清料 + 控火)

    1. 清理易燃物:快速移除起火区域的纸质报告、木质模型、塑料道具,将未燃烧的材料转移至实验室外安全区域(如走廊),减少燃烧物总量;若实验台下方堆积物起火,用扫帚清理表面杂物,开辟灭火通道,避免火势掩埋在堆积物下形成 “阴燃”。

    1. 科学灭火:纸质、木质材料火灾可直接用水泼浇(避开电气设备),或用干粉灭火器喷射;塑料模型、泡沫道具起火,使用干粉灭火器或干沙覆盖,禁止用水(防止塑料熔化形成黏性液体,扩大污染范围);灭火后检查实验台缝隙、抽屉,清除残留的燃烧残渣,防止复燃。

2. 火势蔓延处置(多设备 / 多区域起火或烟雾弥漫)

  • 分区控火与排烟:消防人员到场后,按 “实验台区域→样品存储区→仪器设备区” 的优先级灭火,优先保护未起火的精密仪器与实验样品;开启实验室窗户(若有),使用移动排烟机在门口形成 “正向排烟”,降低室内烟雾浓度;对燃烧的实验台,用喷雾水枪冷却台面,防止台面变形损坏。

  • 人员疏散与搜救:实验室管理员通过扩音器引导人员有序撤离,优先疏散操作实验的学生,再撤离指导教师;撤离时沿墙壁行走,避免碰撞实验台与设备;若有人员被困在实验台之间,搜救组(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)用热成像仪定位,通过清理实验台开辟通道,将被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。

  • 教学资源衔接:火灾扑灭后,清点受损设备与实验样品,登记可修复与需报废的物品;协调其他实验室临时承接教学任务,将未受损的实验材料、设备转移至备用实验室,减少对教学进度的影响。

(三)非危化品实验室人员疏散要点

  • 疏散路线选择:优先选择实验室主出口、应急出口撤离,路线需避开起火设备与燃烧材料;撤离时禁止携带实验样品以外的物品(如书包、个人用品),避免延误时间;若主出口被烟雾封锁,通过相邻教室的出口撤离,或进入实验室的防火隔间(如样品储藏室),关闭门窗等待救援。

  • 特殊情况应对:若学生在疏散中被实验台绊倒,立即协助起身,检查是否被玻璃器皿、金属样品划伤,若受伤,撤离后联系校医进行伤口处理;若实验样品(如生物培养皿)洒落,禁止在疏散时清理,避免被样品污染或滑倒;疏散后在实验室外集合点清点人数,确认无人员遗漏。

二、校园学生活动中心火灾应急处置:应对 “功能复合 + 人员密集” 风险

校园学生活动中心多位于校园核心区域,面积 500-2000㎡,涵盖多功能厅(用于晚会、讲座)、社团活动室(如手工社、话剧社)、休闲区(沙发、桌游区),功能复合且人员流动频繁(日均使用人次超 500),场内常布置临时装饰(如气球、彩带)、使用便携电器(如投影仪、音响),火灾易因 “装饰材料燃烧、电器故障、人员使用明火” 引发,处置需重点解决 “快速清场、控火防串烧、疏散密集人群” 问题。

(一)学生活动中心火灾风险特性与典型场景

1. 核心风险点

  • 临时装饰与社团材料火灾(占比 50%,最直接):多功能厅举办晚会时,悬挂的气球(氢气填充)、彩带(化纤材质),遇舞台灯光高温或电火花(如麦克风接口接触不良)易引燃;手工社活动室的彩纸、毛线、布料堆积密集,话剧社的布艺道具(戏服、布景),遇明火(如打火机、蜡烛)快速燃烧,且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易扩散至整个活动中心。

    • 典型场景:某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,举办迎新晚会时,舞台灯光高温引燃悬挂的化纤彩带,火焰 1 分钟内蔓延至氢气气球,气球爆炸后火星四溅,引燃台下的手工社展示的彩纸作品,浓烟扩散至休闲区,导致现场 200 余名学生恐慌拥挤,3 名学生被挤倒受伤。

  • 便携电器与线路火灾(占比 35%,隐蔽性强):多功能厅的投影仪、音响设备,因临时接线(多为拖线板串联)导致线路过载短路,火花引燃周边的幕布(化纤材质);休闲区的充电宝、台灯等个人电器,违规插在活动中心插座上充电,电池老化自燃,引燃沙发上的抱枕(布艺材质)。

  • 人员密集与疏散风险(占比 15%,伤亡主因):活动中心举办大型活动(如讲座、晚会)时,人员密度超 1 人 /㎡,火灾后学生因恐慌奔跑,易在出入口、楼梯口形成拥堵;社团活动室分隔较多(如手工社、话剧社独立隔间),通道狭窄(宽度不足 1.2 米),且堆放社团材料,阻碍疏散;部分学生因贪恋个人物品(如书包、手机),延误疏散时机。

(二)学生活动中心火灾分阶段应急处置

1. 初期火灾处置(火势局限于单区域或单物品)

  • 装饰与社团材料火灾处置(核心:清装饰 + 控火)

    1. 移除易燃物:快速扯下燃烧的彩带、气球,将未燃烧的装饰材料(如未充气的气球、未使用的彩纸)转移至活动中心外;手工社、话剧社的燃烧材料,用灭火器或水泼浇灭火,同时清理周边的社团道具,防止火势蔓延至其他隔间。

    1. 科学灭火:化纤彩带、布艺道具起火,使用干粉灭火器或水基灭火器喷射,优先压制火焰根部;氢气气球起火,禁止用水泼浇(气球爆炸后火星易扩散),用干粉灭火器快速扑灭,同时疏散周边人员,防止爆炸碎片划伤。

    1. 活动终止:立即终止活动,通过广播(或手持扩音器)宣布 “活动暂停,请大家有序向出口撤离”,组织工作人员在通道口引导,避免学生拥挤。

  • 便携电器火灾处置(核心:断电 + 隔火)

    1. 紧急断电:关闭活动中心总电源,拔掉起火的投影仪、音响、充电宝等设备电源,若线路起火,用绝缘剪刀剪断受损拖线板,禁止用手直接触碰;对个人电器起火,将燃烧的电器转移至活动中心外空旷区域,任其烧尽或用灭火器扑灭。

    1. 隔离与灭火:使用防火毯覆盖起火设备,隔绝空气灭火;若火势引燃幕布、沙发抱枕,用干粉灭火器或水泼浇灭火,重点保护活动中心出入口,确保疏散通道畅通;灭火后检查插座线路,更换老化的拖线板,禁止继续使用存在隐患的电气设备。

2. 火势蔓延处置(多区域起火或烟雾弥漫)

  • 火势控制与疏散引导:消防人员使用干粉消防车或泡沫消防车,按 “舞台区域→社团隔间→休闲区” 的顺序灭火,重点压制舞台幕布、社团易燃材料火;组织疏散组(每组 3-4 人),在活动中心各出入口、楼梯口引导,采用 “分层疏散” 策略(先底层、后上层,先靠近出口、后中心区域),避免人员同时涌向同一出口。

  • 人员搜救与安抚:搜救组重点排查社团隔间、沙发下方、楼梯间等易有学生被困的区域;对被困学生,用应急担架转移至安全区域,转移时保持低姿,避免吸入浓烟;对恐慌哭闹的学生,工作人员用温和语气安抚,协助其跟随大部队撤离,禁止单独行动。

  • 场地清理与恢复:火灾扑灭后,清理活动中心内的燃烧残留物、破损装饰,对未受损的区域进行消毒;检测电气线路与消防设施,修复受损的插座、灯具,更换失效的灭火器;协调临时场地(如教学楼阶梯教室)替代活动中心功能,保障学生社团活动与校园大型活动正常开展。

(三)学生活动中心人员疏散要点

  • 疏散路线选择:优先选择活动中心主出口、应急楼梯撤离,路线需避开起火区域与堆积的社团材料;举办大型活动时,按 “前排先出、后排跟进,两侧先出、中间跟进” 的顺序疏散,工作人员在通道两侧引导,防止拥挤;若出口被烟雾封锁,进入相邻的社团隔间(未起火),关闭隔间门,用湿毛巾堵塞门缝,在窗口悬挂鲜艳衣物呼救。

  • 特殊情况应对:若学生在疏散中被社团材料绊倒,立即协助起身,检查是否受伤,若伤势较重,转移至安全区域后联系校医;若学生与同伴失散,在集合点设置 “寻人登记处”,通过广播播报学生特征,协助寻找;疏散后清点人数,与活动组织者确认无人员遗漏,再向学校安全部门报告。

三、两类校园场所火灾协同防控与事后应对

(一)多部门协同防控重点

  • 学校教学与后勤部门:非危化品实验室需每日检查电气设备运行状态(重点查看接口、温控器),每周清理实验材料堆积,每月组织实验操作安全培训;学生活动中心需规范临时装饰使用(禁止氢气气球、限制化纤彩带),定期检查便携电器与线路,大型活动前开展消防设施检查,配备临时灭火器材。

  • 学校安全与学生管理部门:安全部门定期对两类场所开展消防检查,重点排查实验室设备合规性、活动中心疏散通道畅通性;学生管理部门通过班会、社团例会普及火灾应急知识,组织学生参与消防演练,提升安全意识;建立 “实验室安全员”“活动中心志愿者” 制度,负责日常隐患排查与初期火灾处置。

  • 消防部门:定期进校园开展专项培训,实操演练 “实验室设备灭火”“活动中心密集人群疏散”;指导学校制定两类场所的火灾应急预案,协助完善消防设施配置(如实验室增设气体灭火装置、活动中心优化疏散指示标志)。

(二)事后整改与教学活动恢复

  • 隐患排查与整改:火灾后对非危化品实验室的电气设备全面检测,更换老化线路与故障仪器,重新规划实验台布局(拓宽通道至≥1.5 米);对学生活动中心,清理违规堆积的社团材料,规范临时装饰与电器使用,增设防火分隔(如社团隔间安装防火门)。

  • 教学与活动恢复:非危化品实验室修复后,经消防部门验收合格再投入使用,优先恢复核心实验课程,缺失的实验内容通过虚拟实验、校外实践补充;学生活动中心在清理整改后,逐步恢复社团活动与小型活动,大型活动需经安全评估后举办,避免短期内人员过度聚集。

  • 安全教育强化:通过校园广播、宣传栏、安全讲座,向师生普及两类场所火灾风险(如 “实验室勿违规插拔设备”“活动中心勿私拉电线”);组织师生观看火灾事故案例视频,开展沉浸式应急演练,让学生掌握 “初期灭火”“疏散逃生” 的实操技能,提升校园整体应急能力。

校园非危化品实验室与学生活动中心火灾应急处置的核心在于 “适配场所功能、聚焦师生安全、减少教学影响”。日常需加强针对性风险防控与师生培训,火灾发生时结合场所特性制定差异化策略,联动多部门高效协同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与教学活动损失,筑牢校园日常安全防线。